首頁| 商業| 美人潭| 百聞| 飯局| 房產| 汽車| 財經| 旅游| 教育| 生活| 文娛| 政務| 貼吧| 開封| 洛陽| 南陽| 許昌| 信陽| 平頂山| 濮陽| 三門峽| 鶴壁| 安陽| 商丘| 新鄉
于心生,有節于外,落筆點韻,息未止,氣流涌動,沒川入云崦。遠喧囂,無言潛幽澤,或于深谷,或于峰尖,返璞歸真,繪山水之音,氣浮于畫卷。
2019年6月29日,藝術家林檎個展《氣流》于一八畫廊開幕,展覽名取自于展出的同名作品,并以此為線索,展示出藝術家自2017-2019年全新的工作開展以來創作的18件繪畫作品。這些作品多為藝術家精神世界的探索和自我的發掘,從《未命名》系列,到《云崦圖》系列再至新作《氣流》系列,無論是視覺語言還是內心世界,“陰陽”、“平衡”、“清幽”、“氣流”等逐漸成為他創作表達的關鍵詞,既有相似卻也不同。
策展人吳錦鎮
學術主持范明正開幕式發言
“只緣身在此山中”
“林檎個展:氣流”中展出的作品與林檎以往的作品相比可以感受到很大的差異,他的藝術創作其實也是在探索更多的不同,經驗累積,被“老人”一點點推動,追尋更加新鮮的力量。
藝術家林檎
林檎提到他曾經創作超寫實繪畫是極致注重細節刻畫的,就像眼睛里邊的一根血絲,瞳孔中發散的黑色里一點點變化的光等等都需要表現出來,因為那是一個細致的表達。隨著創作心境的轉變,他發覺細節刻畫的表達可以更加隨性,畫作中某處星點色彩的變化也是一種細微,所以他開始由極致細節的精微表達逐漸轉向關注小事物中散發的此消彼長的禪意,在《多少》系列的創作后,林檎慢慢的更關注自身微妙的精神體驗伴隨而來的品味志趣,繼而又追尋文人山水中的高古情懷,在藝術創作中去感受東方哲學的意味。由近及遠,出“廬山“,更多宏觀的視野出現在林檎的創作中,自然的力量,陰陽的平衡,形式與畫作本身已是過去式。
氣流2,林檎,密度板面油畫,40-50CM,2019
展覽現場
貫穿始終的氣流
“氣流”是本次展覽的名稱,也是貫穿展覽的線索。在展覽策劃初始,林檎決定將《氣流》系列作品的名稱作為展覽線索的想法與策展人吳錦鎮不謀而合,吳錦鎮認為“氣流”是貫穿整個展覽三個系列作品最好的詞匯。“其實這三個系列創作里一直是有氣的,自然里邊一直是有氣的,從巖石里邊,山脈里邊,還有雜草叢里,里邊都有,是有風,是有氣息去貫穿它。”從《未命名》系列,以點起,氣流在點與點之間流淌,它們四處游走,宛若自然細胞新生命在跳動。逐漸地,這些流動在點之間的氣流匯聚,像血脈涌入山間,進入《云崦圖》系列它們纏繞在山間,淌入山谷,朦朧飄渺。云崦之間的氣流展現了自然的平衡,但其本身就是一股虛無又美的力,在《氣流》系列中它們纏綿又碰撞,有更多的輕快流暢和韻味的東西在里面。
開幕現場嘉賓合影
展覽現場
自然而應
不回頭再續從前的創作,不過多重復當下的創作,林檎在離開學校之后之后他開始了重新思考,重新思考藝術的問題,他認為在藝術創作中很多東西還不足夠,林檎的態度很堅定,需要推翻的就推翻,需要重建的就重建,他在這之后也有很長一段時間畫不出滿意的作品。“但是藝術就是不管畫還是什么,得找到一個點先開始做,做了就會發展出其他的,如果這是你愿意去做的是適合你的東西,就會生出一系列的。”關于系列形式的藝術創作,林檎也強調也許一個藝術家做成系列的作品會更容易更系統一些,但是不能無限的重復,當一個問題得到了充分的解釋之后,便不需要再去做,更多余的事情是畫蛇添足的。在展廳中也可以看到林檎同一個系列的作品并沒有創作很多,也并沒有數量的限制,他是隨性的,他一直向前看,一直在嘗試更多的進步。
未命名28,林檎,布面油畫,100-80CM,2018
駐足作品前的觀眾
展廳現場
“從我再次找到我滿意的認知,滿意的思維之后,我從這里開始,但不是一個發散狀的,至少到目前為止,它同之前形成了一個軌跡,是一個我覺得是在我的思維發展的一個脈絡掌控里邊的。”
云崦圖 3,林檎,布面油畫,80-80CM,2019
對于未來的創作,正在繼續的《氣流》系列林檎沒有設想新作去怎樣的表達,會有多少幅作品,《氣流》系列之后是否還會有新的線索,他并沒有給自己具體的規定和限制,更多的是自然而應,隨心而作。如同文人畫師般的心氣和高遠品格,仰望高山的流水,不問去向何方。
據悉,展覽將持續至7月30日。(圖文/周可心)
未命名 22,林檎,布面油畫,30-30CM,2018
云崦圖 6,林檎,布面油畫,150-115.5CM,2019